top of page

傳統的內部管制圖,真的能面對客戶導向的買方市場多變的需求嗎?

已更新:2020年4月11日



企業談到品質概念時,常言道「品質管制開始於管制圖、終止於管制圖」,可見管制圖成為過程控制必選的工具,大家皆知產品品質不是結果論,到終檢站方知良率高低! 所以在關鍵過程處,會設立管制圖(就如 Xbar-R 管制圖),每隔 1 到 2 小時抽檢一 次,以判定這個期間生產品質是否異常;但是那是舊年代”賣方市場”,依據自己現狀能力採取 30 個樣本量測特性值,如果屬於常態分配時,就計算標準差 (σ),以制定出±3σ 作為管制上下 限,作為”內部控制”是否有異常的判斷 !




當過了一段時間(半年?一年?)能力有所進步了,重新取樣以計算新的標準差 (σ),來另外設置管制上下限,此法無憂無慮?


當企業進入了 21 世紀,是顧客導向的”買方市場”,顧客提出其期望值, 也就是規格與公差,甚至加上製程能力 Cpk,要求廠商能符合規範的供應商,始能成為合作夥伴,此時企業仍然使用內部管制圖,縱使無異常狀況,顧客端往往不會買單:


製程能力達不到規格所需


製程能力偏移率 Ca 過大 超出了規格

此時管制圖失效,若有 Cpk 要求時,更難符合顧客需求....


所以先進的企業,不再用管制圖,改採最新的”預先控制”法,以顧客期望的外部指標作為規範,採用交通燈號法,分為紅區、黃區與綠區作為判斷的規範。


  • 凡有一點落於紅區時

  • 凡有連續二點落於黃區時 (判斷異常法! 僅此兩種!)

員工不會再提理由說,管制圖判斷異常太難,什麼“3點有2點?”, 甚麼又是”5 點有 4 點”?還有”連續 8 點”...等等,所以管制圖不好用??


何不改用謝恩推薦的”預先控制法”,簡單又能符合顧客需求!


顧問總監:陳建雄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